平凡气功康复论坛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平凡气功康复论坛

调身治心,康复信息交流平台。
 
首页首页  欢迎页欢迎页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搜索搜索  注册注册  登录登录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

向下 
作者留言
平凡
Admin
平凡


帖子数 : 210
注册日期 : 10-11-04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 Empty
帖子主题: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 Empty2011-06-16, 22:10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
 

  ========  1-智能气功科学概论  ======

  现流行的功法无不注重意识活动。在传统的功法中,佛家强调的"明心见性",道家讲的"修心炼性",儒家讲的"存心养性"……不都是从意识上下功夫吗?用这个定义衡量国外盛行的松弛疗法,超觉静坐法,瑜珈等等,也是完全适用的。本定义强调了内向性运用意识而未提气,从传统气功来说,不仅避免了"气"特有的局限性,而且对炼气的功门来说,等于抓住了窍要。

  (三)儒家功:着重于心性的陶冶、锻炼,以"存心养性"为主,主张在日常生活中砥砺意志、正心诚意,养浩然之气,以求"豁然贯通"。(四)佛家功:以虚无为宗旨,"明心见性"为主。目的在于"断惑证真"、"妙契佛性"。

  ========  2-智能气功科学基础--混元整体理论  ======

  超常智能只与具有整体特性的混元气发生作用,因而属于局部特征的各种理、化特征都不能显现其特殊性(人体特异功能实验、显示,在"搬运"过程中的磁铁的磁性,不能被检磁计检测到就是例证)。此即佛教禅宗"明心见性"之后所说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道理所在。当然,一旦功夫上进后,把超常智能与常态智能合二为一,就可同时体认到实体物的常态与超常态,此即禅宗的"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的道理。

  ========  3-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

  以后之发展有两途:(1)如果能主动地在意元体中进一步解除有生以来建立起的偏执参照系的束缚,建立起完满参照系,即可发挥出意元体的全部性能,对客观世界(包括对自身)的认识也就进入整体化层次。这就是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然而这仍不是究竟,《道枢?坐忘论》中说:"虚无之道有浅深焉,深则兼被于形,浅则惟及于心。

  目前,学术界(尤其是心理学界)把气功的运用意识,如意识集中、专一等与心理学的"注意"等同起来,这是对气功的运用意识没有认真研究与缺乏自身的真正体验的结果。这里且不说气功的运用意识的高层次内容(如"明心见性"等),就拿意念集中来说,它与注意也是有着巨大差异的。诚然,注意的心理过程包括有心理活动指向对象与集中于对象,这与气功意念集中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练功的需要似乎相同,其实有很多不同。

  所结之胎,原是凡胎,所出之神,原是凡神,依旧上不得天,依旧参不及圣,无可奈何,只得重做功夫。使这孩子,重去修真学道,重去明心见性。"这就是为什么出阳神后,还需要"九年面壁"之功的道理所在。

  "该书不仅反复详细地阐述了炼心性的重要性,而且对忽略炼心性而径直炼丹的做法作了批判,同时还作了生动的比喻,说:"奈何世之师家,但知炼命,不知炼性;但知天关闭气,移炉换鼎之法,不知性始真空浑然无物之理。所结之胎原是凡、胎……无可奈何,只得重做工夫,使这孩子,重去修真学道,重去明心见性(指九年面壁之功-笔者注)……此所谓因其本而反求其末也。譬如一人本原虚弱,兼带风寒,盲医无识,但去补其虚弱,连这风寒通补在内,病何由去?仙家炼命之学,补原之药也;炼心之学,去病之药也。

  ========  4-智能气功科学功法学  ======

  ========  5-智能气功科学技术--超常智能  ======

  这一阶段,要注意与大自然的整体联系的锻炼,要善于把外在混元气摄入自身。要注意深入、精微地体察不同层次的混元气,如果能体察意元体的真实景象,就是佛教禅宗的"明心见性"之功。在此基础上可以练"无中生有"这一层次的超常智能;进而练"有化归无"。

  一般人都把超常智能视为神秘主义或神秘经验主义,这一方面是几千年来在气功、超常智能头上蒙上了封建迷信的面纱的结果,另一方面以往的各种知识(无论是科学的、宗教的还是气功的知识)都未能对超常智能予以理论上的阐明。过去都讲"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佛家对达到超常智能状态的"明心见性"的禅境,就直接称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现在的宗教则把它视为神鬼仙佛的"灵力"。

  ========  6-智能气功答疑a  ======

  后世禅宗流入禅语机锋、呈口舌之辩,违反了禅宗的本意。禅宗强调心性的运用,以明心见性为宗旨,于中华气功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巨大贡献。[场性物质]

  佛教语。指不需经过长期修习而通过"顿悟"达到成佛(明心见性]目的的修持方法。这一过程不是经过收视返听锻炼而来,而是当下开悟,所谓"一说即是",故称顿法。

  ========  6-智能气功答疑b  ======

  [佛家]指佛教或属于佛教的学术观点、僧侣、功法等。如"佛家功:以虚无为宗旨,'明心见性'为主。"僧侣则称佛家弟子。

  "觉"的刹那间,意元体的本性显现出来为"开","觉"之后即闭。若能在开的一刹那,意识当即内向体察入得关去,即能"明心见性"。但这决非是已形成外向性运用意识习惯的一般人可一蹴而就的。

  ②佛家指通过渐悟而达到成佛目的的方法。即通过长期收视返听的锻炼而达到意念专一,进而过渡到明心见性境界。传统气功认为,这是一个从事到理、从渐变到质变的过程,故称渐法,即有为法。

  参见"直撑式"。[开悟]即"明心见性"。见该条。

  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此经主旨是宣扬"明心见性"和"顿悟成佛"的观点。慧能弟子法海集记一卷,为《坛经》的最早版本。

  佛教密宗中脉修通后看到明点尚未进入明心境界,如能在此基础上意识往回收到明点里面,体察到里边又是空空荡荡才是明心。[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一词最早是达摩来中国后提出的。

  "明心见性"一词最早是达摩来中国后提出的。逐代下传,至六祖慧能以后,佛教禅宗练法讲明心见性。按佛教理论,心即佛,佛即性,叫心性,心性即佛性.众生皆有佛性,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被世俗所迷惑没有开悟。

  佛不是修来的,意念一动即是心,只要把本具有的佛性、心性找出来,就能成佛。此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明心见性"。道家认为:万事豁开,过去的事不回亿,未来的事不去想,现在的杂念放弃,心中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知觉,无思虑,似乎五蕴皆空,四大皆虚,只有一轮明月,就是"明心见性"了。

  智能气功科学理论认为,传统气功所说的"心"、"性"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即意元体本身固有的功能体性。明心见性的实质是用超常智能感觉体认到了意元体的体性特征及运动状态。明心见性之后,偏执的常态参照系已被打破,意元体的全部功能得以展现,人对客观世界(包括自身)的认识也突破了局部特征而进入整体化层次;因此,与常态智能状态下的感受大不相同,古人谓之"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对这种超常智能状态下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用常态语言是难以描述的,故佛家又称之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具体分折,明心见性应是两个层次的功夫。"明心"只是念头发而未发时返回意元体本身,当即体察到了意元体那种虚灵状态,意元体本身并未发生变化(详见"明心");见性则看到了念头本身,看到了意元体里产生一般念头的活动背景并打破了原有的偏执参照系,从而使意元体本身的体性发生了变化(详见"见性")。

  "明心"只是念头发而未发时返回意元体本身,当即体察到了意元体那种虚灵状态,意元体本身并未发生变化(详见"明心");见性则看到了念头本身,看到了意元体里产生一般念头的活动背景并打破了原有的偏执参照系,从而使意元体本身的体性发生了变化(详见"见性")。明心见性之后,功夫尚未至极点,在此基础上可以练"无中生有"这一层次的超常智能,进而"有化归无"。把"有化归无"的功能施于自身,则可进入出神入化境地。

  气功科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是超常智能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意识整体与客体事物整体合一,从而查知并改变客体的过程,即能所合一。能所合一的最高境界应是意识发出的指令指向指令自身,即意识收归意元体自身,古人所谓"明心见性"。[能态物混元气]

  指练功达到高层次时,意守的主体(精神)和意守的对象合成一个,没有了分别。根据所守内容性质不同,神守一如所达到的境界也不同:如果守的是气,神守一如的境界就是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如果守的是形,神守一如的境界就是形无形、意无意;如果守的是神,神守一如的境界即明心见性。[神诵]"心念"的别称。

  ========  7-智能气功科学精义辅导材料  ======

  这个定义就突出了要主动运用意识。这样下定义是不是独出心裁?我们在《概论》里讲到佛家的明心见性,道家的修心炼性,儒家的存心养性,这个心和性都是指的意识活动。也许有人会问,我们强调运用意识是不是在练气功整个过程中都必须运用意识?这个问题在这一章将进一步展开讲。

  按道理来说,认识事物本是意元体的功能,意元体能反映客观事物,但是意元体被打上种种烙印了,被染了,而以已被染的意元体参照系去衡量事物,这就是"错认主人"。当然,要真正了解"主人"那是高级层次的功夫,佛家说要"明心见性"。如果我执这一关过不去,参照系突不破,看东西都是戴着眼镜去看,那是绝对到不了高级层次上去的,还都在后天所谓识神里面转圈子。

  佛家认为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耳朵听到的声音都是假的。他们讲,明心见性之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所以日常生活中的所听、所见都是假的。其实,明心见性之后还有另外一层功夫,功夫再上长,"山仍是山,水仍是水",那就是超常智能和常态智能合一了。

  从古书里面写的情况来看,没有一个人真正从虚静模式解决了问题。佛家虽然有很多东西属于虚静模式,但是他于此没能出来最根本的东西,基本上只是达到明心见性,没有达到更高层次上去。虚静模式包括的内容很多,这里先介绍其类型。

  通过渐修达到了念住、息住、脉住这个层次,相当于参禅达到了三禅。这个时候意念一转,完全针对意识本身做功夫,体察意识是什么东西,把意元体参照系破开,直接走明心见性。到了脉住的时候,道家看到体内圆陀陀、光烁烁,认为这是明心见性。

  到了脉住的时候,道家看到体内圆陀陀、光烁烁,认为这是明心见性。他们讲错了,那只是结了大丹,明心见性是直接对意识用功夫。过去不懂得参照系,他就想这个意识,"我在哪儿?"意识往回一收,一下都没有了。

  达到三禅,意元体里已经非常均匀了,意识往回一收,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意元体往一块一凝聚,就感觉到意元体里一个东西,那叫做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内外无别,内外一致了,看什么都是圆陀陀、光烁烁的这么一个虚灵明净,都是透明的。

  明心见性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内外无别,内外一致了,看什么都是圆陀陀、光烁烁的这么一个虚灵明净,都是透明的。但明心见性后还不是到了顶点,后面还有功夫。《道枢?坐忘论》中说:"虚无之道有浅深焉,深则兼被于形,浅则惟及于心。

  慧觉者,身不免于谢焉。"当你明心见性以后,就进入虚无之道了。如果意识只是返回自己意识里边明心见性,意元体还没把整个身体、整个气都统率了,没进入到每个细胞、毛孔里边去,那么还可以死人。

  光意识里边有感觉,那还是慧觉。佛家有些和尚明心见性了,不也一样死了吗?佛家也有托词,人死了说是投胎去了。投胎管什么事?佛家说五祖投了胎,转成了苏东坡。

  道家说的那个圆陀陀、光烁烁,是丹母(大丹之母),是先天气大显像、先天气凝聚的表现。道家不了解佛家功夫不同层次的不同表现,只知道圆陀陀、光烁烁、一尘不染是一个独立的、内在的东西,他们练功看到这个圆陀陀、光烁烁的东西就以为是明心见性了。赵璧尘也好,柳华阳也好,都把这个当做明心见性。

  当你练功到了高水平,不需要一聚一散了,守丹田的气,守着守着,就分不清能守的意识和被守的部位,两者成为一个了。如守的是气,那就进入了神人气中、气包神外的境界;如守的是形,这时的境界就是形无形、意无意;如守的是神(意念),神守一如的境界应该是明心见性。神守一如是根据你所守的内容的性质定的,但都到了高层次,这时就分不出能守的精神和所守的对象。

  虽然精气神三者是统一的,可是由于不同功门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各自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像武术气功,可以飞檐走壁,力大无穷,那是把功能落实到形上了;道家注重炼精化气、结丹去了,形体的功能就比不上武术气功,但是他里面的气练得好;佛家连丹也没有,他从意识上走,就为了明心见性。所以意识和哪方面结合,哪方面就起变化。

  让你闭着眼睛想身体里边,意念注意那儿,耳朵听着那儿,舌头也顶向那儿,这样使精神更容易专一。但是,虽然你能真正专一到一个地儿去,那还做不到明心见性。比如说集中精神守丹田,这样意元体发出的意念都跑出来,离开意元体了,就没法明心见性了。

  为什么这么讲呢?他们体察到了意元体的体性,看到它无边无际、无限广大的这么个状况。可就一句"圆陀陀、光烁烁"不知误了多少千载古人!道家的,练大丹,采大药,转周天,一看里边,一片白光光的亮团,说就是明心见性了。你看《伍柳仙宗》、赵璧尘的《性命法诀明指》、《钟吕传道集》都讲,看到这个情况,就是明心见性了。

  其实他们那个"圆陀陀、光烁烁"是气,是下丹田的气和中丹田的气合成一体了,看到的是真气,是意识和气结合的表现。虽然也是很大,但与性不是一个东西,性是意识本身,所以不是明心见性。这时候意识的功夫还没突破局部特征,意识的局限性、偏执性还没去掉。

  这根本就不是。他对明心见性没体会,也不懂得。他们实际走的是道家功,只是变成从入静入手,使气发生变化,而后把这个气练得更加精纯再去养神。

  神养得很厉害了,而意元体的偏执并没破。到最后才再去明心见性。但道家练功有一个好处,练练功使身体好了,小丹结了,大丹结了,可以几十年、几百年不死,争取了时间,一年不行练二年,或者再多练几年,有时间练功了,比较保险点。

  从里边看到的那个东西,才是见性。不破除明点,根本谈不上明心见性。这是佛家密宗的功夫,给同学们随便那么说一说。

  这样练功夫就上得更快,能直接走形神合一。这也可以讲是从开悟认识自身,也是"当头棒喝"而明心见性的道理所在。如果我们平时总能守着自己,一动念都从里面出来,将来一旦受个大的刺激,周身一反应,神没出来,收回去感觉到里面的整体性了,那最少是"明心"。

  现在如果有人练功出现这些景象,肯定要乐得不得了:"见佛爷了,能看见东西了,清清楚楚的。"但按修禅宗的要达到"明心见性",逼心外出也是不行的,那就成为外向性运用意识了。心跑出去了,再返照意元体就困难点。

  "说其实是你自己用意识创造了魔鬼,并允许魔鬼对你干坏事,来害你自己。当然中国佛教界看了铃木大拙的著作认为他不行,说他本身没有明心见性,不能谈出什么东西来。那咱们再看中国的禅学著作《顿悟入道要门》,它是宋朝有名的禅师大珠和尚写的,也用对话的形式。

  过去讲:"项上生光犹是幻,足下登云未为仙。"只有当你真正明心见性了,才能超出一般人的层次。又说:"又于静中,忽见楼台珠翠,女乐笙簧,异草奇花,触目如画,彼人不悟,将谓实到天宫……"看到楼台殿阁以为到了天宫。

  当然如果从禅宗讲,过去禅宗没个安祥禅,台湾这个人,经过研究佛学之后,他讲达到什么什么程度时应该表现出安详来。真正佛家的禅宗达到明心见性时跟安详又不是一个层次了。安详还在普通人里边,人的整个生命活动还没真正发生内在的全部的质的变化。

  我们看四禅八定的意识运用方法和佛家大禅53禅(《华严经》)的禅法,里面尽是从道理上分析的,不是从练功上搞起来的。中国禅宗的六祖惠能,认为不需要那么多东西,明心见性,一句话就完,他把过去禅宗的方法都打破了。在六祖以前禅宗的经典书籍里边非常繁琐,用名言分析,用逻辑推敲(它的逻辑和形式逻辑不一样)。

  则所结之胎,原是凡胎,所出之神,仍是凡神,依旧上不得天,依旧参不得圣,无可奈何,只得重做功夫。使这孩子,重去修真学道,重去明心见性。"这就是说道家炼丹的,先得按照方法炼小丹、炼大丹、开天门,就是结胎了,婴儿出窍了,演神了,也还是个凡胎。

  后面继续说:"奈何世之师家",没办法啊,现在社会上一般气功师们,"但知炼命,不知炼性;但知开关闭气,移炉换鼎之法,不知性始真空浑然无物之理。所结之胎原是凡胎……无可奈何,只得重做工夫,使这孩子,重去修真学道,重去明心见性……此所谓因其本而反求其末也"。如果只知道练功,练周天、结丹,而不知道炼性,这就是舍本逐末。

  在《运用意识》章讲过,这个整体,有形气合于神、形神合于气,或神气合于形的。从练功方法来看,武术练功,丹道练功,佛家的禅宗到最后明心见性的练功等,也不相同。但是无论那一种练法,到了高层次时,都必须有意识练功,必须从修养意识来练功。

  这个样子,整体的。"那就是开悟--明心见性。一下子整体地感觉到那种状况,那是见性,就不是简单的明心了。

  虽然你看那个标志也是偏执意元体里边的东西,但是那一动心是在偏执意元体和自我意元体相交界处起作用的。经常这么深入去体察,你就能比较容易达到明心见性(按过去讲),而进入深层次的意识活动里边去了。或问:"庞老师,偏执意元体怎么跟自我连着的?

  这两种解释可以结合起来,即把你的精神安定下来,去观察事物,变革事物,以明了道理,用这种办法去增长智慧,最后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佛家不接触外边(息缘),自己观察理,最后达到明心见性。儒家把心安定下来(息心)去明了事理,最后达到豁然贯通。

  ========  8-六祖坛经_庞老师讲解  ======

  主要是为讲神秀这个偈子和他这个偈子的区别。这两个偈子本身都是在修持明心见性中必要的过程。不要以为神秀这个偈子错了。

  这样呢,他还没进到心里面去。是从外面看心,还没有明心见性,那个心圆陀陀,光烁烁。从外面看是这个反映。

  '小和尚答:五祖说了,谁能做出对佛性有认识的偈子来,五祖就就传他衣法。念这个偈子就能明心见性。慧能答曰:'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至堂前。

  能即礼拜此偈,为不识字,请一人读。慧能闻已,即识大意,念了念,他知道没有明心见性,神秀这个偈子只是从理上懂得了。慧能亦作一偈,慧能说,我也写一个。

  慧能为了讲经说法,开始就把这两个偈子都说出来。禅宗,明心见性,你要知道,有这么两种境界。而这两种境界不是用语言来描述的,是练功的两种状态。

  这里我们可以看一看慧能讲的参禅。明心见性,不是让你什么都不想,反对这样。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

  那你就是佛了!总是这个样子,你就明心见性了。他也是从里往外说的。

  这个悟和前面那个情况不一样了,你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脑子里面一感觉,那是自身的。如果老师有那个明心见性的内在感受,你这儿一感觉,他一接一冲,好了,这就叫以心传心。这个悟和那个悟就不一样了。

  这是两个不同层次。明心见性以后,里面还有好多层次的变化,还需要认持呢?怎么样认持呢?

  怎么样认持呢?有人明心见性之后,还要在老师那里守上几年,而慧能不是,顿见真如本性,一下子全面解决了,但解决了以后还需要从事上去磨去。这也是五祖不让他马上出来讲法的原因。

  ========  8-智能气功文献  ======

  君火、相火统称之为"性"。)(《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佛家所谓"明心见性",严格说,此性不包括识神之性,而是人的本来的灵明之性。练气功练性即练本性的灵明之性,练到虚灵明静,即所谓"圆陀陀,光灼灼"的境界。

  这决非一般人(已形成意识外向运动的习惯)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过艰苦卓绝的内向运用意识的锻炼后,才能在一定条件的促发下呈现出来,这与佛家的明心见性很相似。总之,以中为玄关、以空洞无涯为玄关是从玄关之本体上立论的,以各个部位为玄关是借部位之特性以发挥玄关在局部呈现之作用来立论的。

  ========  9-乐育堂语录  ======

  诸子勉之,此近时急务也。吾示明心见性之真谛。夫先天之心即性,先天之性即虚无元气,要之,一虚而已矣。

  彼世之山精水怪,能化人形,命功亦云极矣,但出而观玩,见可欲则贪,见可畏则惧,甚至做出不仁不义、无廉无耻事来,所以终遭诛戮而莫能逃者,皆由少炼性之工耳。吾师教人必以明心见性为先务者,正谓此也。诸子知之否乎?

  学者下手兴工,万缘放下,纤尘不染,虚极静笃之时,恍惚杳冥,而有灵光昭著,普照大千世界,此即灵台湛寂,佛所谓大觉如来,道所谓灵知真知是。但人自有身后,一点真灵面目久为尘垢所污,大修行人所以必除思虑、祛尘缘,而于静中养出端倪也,此即明心见性也。诸子探出这个消息,始知我生本性无时不在,非因静而后有,不过由静以养之耳。

  由此真性发为元神,即真心也。明心见性,有何难哉!盖炼而曰丹,丹即先天元性,然必以真意为之主宰,而后才为我有。

  要之,学道无他,只是一个洗心涤虑,虚其心以为基,虚则灵,灵则真心见焉,元性生焉。此即明心见性之一端也。总要知得明心见性不是大难之事。

  见者见此,别无见也。果能明心见性如此,此即于群阴凝闭之时,忽然一阳初动,瞥地回光,即古人谓"冬至阳生,夜半活子时至"之一候也。我于是回光返照于乳房,是为水源至清,可以炼神仙上药。

  夫人只怕炼心养性之无功耳。果能明心见性实有诸己,则神一凝而气自壮,神一清而精自盈。盖志者,气之帅也,神者,精之祖也。

  犹如皓月当空,团团栾栾,不偏不倚,九州万国无一不在照临之中,此即先天真面目,即心即性,即性即佛,无二致也。学者于静定之时,忽然觉得我心光光明明,不沾不脱,无量无边,而实一无所有,此即明心见性,实实得先天面目也。但初见此景,不免自惊自喜,生一后天凡心,而先天浑沦之元神却又因此凡心打散。

  总之,境遇不足累人,能累者,凡夫俗子耳。若有道高人,先已明心见性,识得我之为我,不在此血肉腔子内,有超然特出、巍然独隆、陶然自乐、悠然自得之真。他如血肉团子,不过因我当初一念之差,不能把持,是以堕于四大红尘之中,因之寄迹于此,留形于此,此殆幻化之身,有之不过百年,终归朽坏,得之何荣,失之何辱,生又何安,死又何苦也哉?

  苟杂一有无生灭喜怒哀乐爱恶之凡心,则一灵炯炯洞彻十方娑婆诸界者,因此后天阴识为之搅乱、为之遮障,而我能静能应之灵神,亦为其所污染而不灵矣。生等近已明心见性,务要时时涵养,始而勉强支持,久之义精仁熟,无在不适其天怀。此非难事也,近在吾身,俯视即是。

  否则,能静而不能动,还是一偏之学,非吾道全体大用、治身治世之大法也。但自孔孟而后,明心见性之说虽时在人口,顾其所明之心概是识神,所以造出刑名法术奸盗诈伪出来;纵云见性,只是从性中发出仁义礼智来的;偶然见仁,便以为性只是爱,墨子所以堕于兼爱也;偶然见义,便以为性只是和,子思所以流于执中也。甚至纵情任性,各成好恶之私。

  所以愈迷愈肆,愈肆愈灭,虽在光天化日之下,亦如黑暗地狱一般。生等思之,苟一时有错,一念有差,不能明心见性,是不是昏昏沉沉、愁眉蹙眼?噫!

  莫说人为物灵有此真性,即下至鸟兽草木亦莫不如是,盖以人、物本无间也。生等既明心见性,须求向上之事,才能使此凡躯化为真躯,使此有限之身化为无穷之身。此非别有工夫也,即古人谓"以性立命,以命了性"是矣。

  诸子修养有年,亦能实实取证否耶?生等业已明心见性,要知心性非他,即吾人固有之物,但能心中无物即是性,一心无二即是心,明之见之,必返观内照而后知也。此可随地随时立地取证,当下圆成。

  只怕认道不真,信道不笃,自小其器局,褊其心性,是以神气间隔,无由得感孚之妙也。苟能明心见性,一真自如,天地定位,人鬼咸安矣。由此日充月盛,神与气融,气与神洽,即太和在抱,四时皆春,生生不已,化化无穷焉。


以下内容选自《智能气功精义》第一章

Ⅲ、智能气功运用意识要求意念专一、集中

一、意念集中、专一的含义

意念集中、专一,是智能气功运用意识的根本大法。意念专一与集中虽然是两层意思,是练智能气功不同阶段的运用意识的内容,但两者又是统一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意念专一指意识活动只有一个念头;意念集中指意识活动从繁杂的念头境界内,指向一个特定的思考内容,并使之成为意识活动的中心内容。由是而知,意念专一是意念集中后达到的目标;意念集中是意念专一的准备阶段的意识活动。然而在实际练功中,两者又是交相递进的。开始时,主要是使意识活动摆脱游移不定、杂乱无章、漫无边际的思绪,进入练气功的角色,使练气功的意识活动成为思考的中心内容。这个过程,就是精神(意念)集中;当意识活动中仅有一个练功所要求的念头,就是意念专一。这是意念集中、专一的第一个回合。当意念专一后,又要使意识活动的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合为一体,即使感觉运动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体察思维合为一体,这是意念集中与专一的又一回合。试以捧气贯顶法的收、推动作说明之。在意念专一的基础上,发出推、收的指令,仍然是概念性指令,应该属逻辑思维的范畴。如果推、收的指令发放时,沉伏掉推、收的概念活动,直接使推、收的指令和动作结合起来,即融合为运动思维。若于动作的同时,体察体内外各种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和推、收运动紧密相关的,于是融合为体察思维。这时就达到了高一层次的意念集中与专一。我们这里只讲专一,是否悖于传统气功的要求:答曰:否。《道书一贯真机》中说:“道家之无念,非寂灭之谓,乃心专之谓,只有正念现前,并无别念纵横也。”

二、气功的意念集中与心理学“注意”的区别

目前,学术界(尤其是心理学界)把气功的运用意识,如意识集中、专一等与心理学的“注意”等同起来,这是对气功的运用意识没有认真研究与缺乏自身的真正体验的结果。这里且不说气功的运用意识的高层次内容(如“明心见性”等),就拿意念集中来说,它与注意也是有着巨大差异的。诚然,注意的心理过程包括有心理活动指向对象与集中于对象,这与气功意念集中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练功的需要似乎相同,其实有很多不同。试分析之:

(一)产生之动因不同。注意虽然有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内部注意(指人体内)与外部注意之别,但都是自然产生的心理活动。换句话说,心理活动指向对象与集中于对象不是自觉的、主动地进行的,而是伴随着某种需要而发生的心理活动。气功的意念集中则不然,它把意念指向对象与集中于对象做为锻炼的对象,是主动、自觉地运用意识的过程。

(二)心理活动的全过程不同。注意的心理活动集中于对象后,旋即进入伺寻、探究或期待状态,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为繁杂的心理活动作的准备,因而是紧张、兴奋的耗能过程。在脑电图上表现α波消失,快波增多的现象。这一过程强化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气功的意念集中过程,当把意念活动集中于对象之后,就初步达到了目的,不仅无需再进行紧张的心理活动,反而要求平静。再加上意念集中于练功内容是有计划、有步骤主动缓慢进行的,因而各种心理活动(气功中称此为杂念),在练功意识的驱动下,自然而然被“同化”,形成类似“频率锁结”(振荡的相干性增强)现象,在脑电图中快波消失,脑电活动趋于同步,α波占了主导地位,这一切表明脑神经活动的有序化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心理学的注意可以强化认知客观对象的能力,从而加深对客观对象的认识。这一过程强化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气功的意念集中,不仅有益于认知对象,而且可以施作用于对象,因为意念集中于对象的过程,是把意念力注入对象的过程,该对象所起的变化随意念的内容不同而异。当意念力注入于对象,意念也就和对象结合了,于是意识活动进入了稳定状态。

正因为气功科学中的意念集中与心理学中的注意有如此的不同,所以我们不用注意一词描述练气功的心理过程。虽然有时用“注意力”一词,但该词的含义,不是指注意的力量的强度而言,而是指把意念注入到对象中去的力度而言的。请读者对此用语要特别注意。

练气功主动地使意念集中于所选择的对象后,则按照意守原则意守该对象。精神要放松。即使是体察其变化,也是静观其变,不强求,不预想,不分析,只按练功要求自然行之。初练功者,不了解这一点,一味地注意对象,不少人导致紧张、兴奋,收不到练功效果,反而产生急躁心理,以致中辍练功。

总之,练气功精神集中的目的非常明确,旨在使精神进入宁静状态;而一般的心理活动的注意,则是提高脑神经兴奋度,或是用以应付环境的变化,或是用以高效率的紧张的神经活动。对此,每个练功者都必仔细玩味,只要对两者所进行的心理过程的异相有所了解,就一定能收到运用意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意念集中、专一的作用

问者曰:传统气功认为,练功时人体中发生的重大变化,皆需赖真意之作用,这里只讲集中精神,专一心意,岂不是后天作用?能发挥作用吗?为了说明这一问题,试把两者做一分析。古法练功真意呈现的过程是,由杂念丛生的常人状态到一念不生的宁静状态,再从宁静背景中产生一个练功的念头,称做道心即真意,示意如图:(杂念)→(宁静)∧(真意)。由于真意是在静的背景中呈现的独一念头,所以真意之动可以波及整个宁静的意元体,也可以说统帅了全部意识活动,所以对人体生命活动有极大影响。而集中精神,专一心意的过程,不经过虚静状态,而是先使概念活动(念头 )集中,而后再使各层次意识活动统一起来,所以说,达到的最后结果是一致的,只不过较前者更直接,更容易些罢了。所以,我们认为意念专一、集中,是运用意识的捷径。怎样理解这一点呢?不妨打个比喻。大家知道激光是相干性很强(信息量大),能量很集中的一种光。当物质受激励,原子里的电子从高能级的轨道向低能级的轨道跃迁时放出光子,形成光辐射。光的波长决定于原子的性质和跃迁的能级;光的相位决定于跃迁发生的时刻。一般说来,原子内的电子不是同时跃迁与跃迁同一能级的。因此,辐射光的相们不同,可相干性就较低。但是,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所有原子里面的电子,在某一时刻发生同步的跃迁,跃迁同一个能级,这样辐射出来的光,波长相同,相位一致,相干性强,能量集中,这就是激光。发生这种同相跃迁的条件,一是受激发的材料的特性,二是一定的输入能量阈值。H·哈肯研究了激光的机理,提出了协同学,并试图把它应用于生命现象和社会现象。协同学如何应用于生命现象,能不能应用于生命现象,等等,且置而勿论。我们认为可贵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认识气功现象,理解气功中运用意识的道理的类比。气功生理效应的实验表明,气功态下脑细胞活动的有序程度大大提高了,这是脑细胞协同作用的一种表现。单一的意念活动利于引起局部区域脑细胞活动的同步化,而单一意念的集中将促使这种有序活动的泛化,从而导致整个大脑细胞的协同运动。这种协同运动将产生高度有序(信息量很大)且能量凝聚的信息能流,它与体内之气相合后就会形成强大的混元气流。智能气功(甚至全部气功)的神奇效应,都是在精神集中条件下完成的。前面讲的意识作用的内在变化也只有精神集中、专一后才能体察。

智能气功不强调入静只讲集中精神,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因为初练功者,不可能达到完全入静的要求,而是要经过一个杂念由多到少的过程。鉴于此,若把入静强调得太多,反而会给这些练功者带来一定压力而影响练功的效果。强调集中则不然,练功时有了杂念,思想开了小差,再集中精神做动作就是了。集中精神既是功法又是行动的指令,可以起到积极作用而无流弊。另外,入静一词是有语病的,因其有导致顽空之弊端。

实践证明,集中精神,专一心意的主动运用意识,无论是对智能气功的练功,还是对疾病的诊疗,都收到了迅速、良好的效果。

四、意念集中、专一的锻炼层次

意念集中与专一,贯穿于练智能气功——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全过程。乍一看来,意念的专一与集中,似乎是很容易的事情,其实不然,在智能气功科学里,意念的专一与集中,包括了常态思维与超常思维的运用意识,在不同的练功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并且有与之相应的锻炼方法,只有按部就班地认真刻苦锻炼,才能达到高级境界。为了便于初学者学习,现将意念专一、集中的意识锻炼过程勉强分为若干阶段介绍之:

(一)意念集中阶段。练功的初级阶段,对意念专一、集中的要求是精神集中(或称集中精神),使练功的内容和要求成为意识活动的中心内容,此阶段虽然未把非练功的意念完全排除,但它不居主要地位。实际上也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到练功内容上来。
然而有很多人不能自如地集中注意力,因之需要借助一定的锻炼方法。

1.观球法:端身正坐,正前方一米处(与目等高)悬一球(最好是青色或黑色,金黄色亦可),直径约1厘米,两目凝视之,不眨眼。此过程中可能会有流泪或流鼻涕现象,不要理它,任其自然,持续5-10分钟即可。初视球时,会不自觉地不断地眨眼,练几天后就能习惯。尔后观球时,或觉球体变大,或觉其变小,颜色也会发生各种变化(实际上没有变化)。最后会觉得球体消失,空无所有。此时,精神就达到了初步集中的境界。

2.观线香法:端身正坐或直立,手中拿一支点燃的线香,臂似直非直,靠指腕的旋转力,使点燃之香火头做环形运转,所画园环直径不超过一市尺,两眼凝视点燃的香火头。紧随其运动轨迹,不能有瞬间脱离。香火头的运动速度要由慢至快,而后由快至慢。一般5-10分钟即可。练此宜在黑暗的屋中,光线越暗越好,这样可以看不到香体本身,只见点燃的香火头,对凝炼精神效果好些。

(二)意念专一阶段。这是练功中级阶段的要求。把意念活动完全集中到练功的内容上。这就是传统气功中所说的收视返听阶段。

1.何谓收视返听:常人的感觉功能多是感受外界刺激。练功至中级阶段,务必使各种感觉机能指向自身的体内,尤其是眼看、耳听的机能都要集中到自身之中体察体内变化。就称为收视返听。

2.收视返听的锻炼方法:此练法必须建立在意念集中之基础上,开始多从静功入手,如练三心并站庄。把意念专注于特定部位,如混元窍(腹中脘穴深处)或上丹田,一般不守下丹田,意念想着该部位,闭着眼“观看”该部位,耳听着该部位,舌尖指向该部位。把周身的感觉也引向该部位。若选混元窍,则默念“灵”字音(由一声转二声),细心体察混元窍内的动触感。那个难以鸣状的感触部位即是收视返听的目标。若选上丹田(神机宫),则默念“神(shen)机(ji)”二字,细心体会印堂深处的动触(动触部位的高低因人而异),体察到动触后,把它作为收视返听的目标。在驱使眼、耳、舌、意集中于目标时,要遵从“似守非守”、“若有若无”的原则。古人告诫,“不可以有心守,有心守则着相;不可以无心守,无心守则落空。”当收视返听达到一定程度后,先是意念专一,继而进入一种“豁豁然空”的特殊感觉(当时除此感觉外皆无所知),这时意念活动已返回到了意元体的参照系自身(但尚未穿透参照系),亦即佛家旧说中的“明心”。

当“明心”境界呈现后,再收视返听就非常容易了。因为在未“明心”以前,收视返听是逆常人习惯--意念驰于外--而动,即从外向里压;“明心”之后,已经认识到意念的发源处,因而收视返听是从发源处向里“牵拉、收引”,从而形成感官至“中心”的意识流。与前相较,可以用“负压”作喻,所以容易进入。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意念集中与收视返听在实际锻炼中往往是相辅为用的,并不一定是达到意念集中后才进行收视返听。不啻如此,收视返听也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当然在日常生活中的习练,不能正式练那收视返听,而是加强对眼、耳、口的控制能力,如眼视物,注意力转向目的物不可急骤,而要徐缓转移;耳听音时,不要倾神而听,尤其是众音相杂时,勿顾及太多。视物、听音都不要移神于外,保持神守于内,口勿多语。尤其勿戏谑语、无亵渎语。因这类语言不唯乱气,而且乱心,言谨则气定心一。言之专一,易使心意专一。若能于生活中致力于耳目口的锻炼,使心神安于内,则一身之精气神自然趋向内,此即古说“神返身中气自回”之理,苟能如是,则收视返听也就不难了。

收视返听的效果,随意念集中的目标而异,有的强化气机,有的强化形体,有的敏锐感知机能……智能功所选的混元窍(或神机宫)则与性功的玄关窍相近。收视返听之结果,开始时可导致眼、耳、鼻、舌、身、意都集中于一处,达到意念专一。尔后意念专一过渡到“明心”境界,有的一个质的变化,传统气功认为这是一个从事到理的变化。即从收视返听这个有形迹的事入手,达到体认到空洞无涯的虚明之理的境界。有两种情况:一是上述的从渐变到质变。收视返听的锻炼按意识指令进行,当视、听、、“收”、“返”到极点后,收返的意识指令对视、听即失去作用,若继“收”、“返”,就将返回发放意识指令自身。因为意识发出去的收、返指令,与往回收、返的意识动作合二为一了,此即古说的“能收”、“所收”合一。如果意念专一以后,不继续进行收返,则很难进入“明心”境界,然而此时的收返切不可着相着意,若着相着意于收返,则易出现幻觉,即古说之着魔。如何恰到好处,既要收返,又不着相着意,首先是停止发放对视、听“收”、“返”的驱使意识指令,使视、听等功能进入自然状态,指令不再外入到各效应器官,使意元体恢复其本具之虚灵之体性。尔后,意识发出的指令是指向指令自身,从而体认到“能发”、“所发”、“能收”、“所收”本是一如,了无二致。此过程是从事到理的渐法。另一种情况则属于顿法。有一些素质比较好的人,听老师讲述“明心”的实质是意识收归意元体本身,当即体认到那种“虚灵”的状态。这一过程不是经收视返听锻炼得来,而是当下开悟,所谓“一说即是”。有收视返听的指令,就达不到这一境界,因为人已形成的旧习惯是意元体发放的任何指令都是指向意元体以外的,而“明心”却是要体察意元体自身。只有在发放指令处与发放指令时,使意识指令受到控制不外放而是指向自身,只有意识活动在萌动的一刹那,就形成体察意识,而不是运动思维或逻辑思维,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有的人能在进入“明心”境界时,同时达到“见性”(关于“见性”的景象将在第四阶段中叙述,此不赘)。

(三)内视阶段。这里所说的内视,不是一般练功所说的收视返听的内视,亦不是有透视功能的内视,而是达到“明心”程度后,神居于内,从内向外视自己周身各部,此即古人所说的“内视者,非谓收视返听也,谓不以目视而心视也”(郭庆藩《庄子》引俞樾语)。这是练功进入意念专一、集中的高级阶段的开始。这时意元体的功能正经历着向高能级阶段的跃迁,意识力的穿透能力大幅度提高,可以进入身体各组织,“观察”其内部变化。

(四)收视意元体阶段。当内视自身肉体内部比较清晰后,又当收神而视意元体自身。此时的视与内视阶段又有不同,内视阶段尚未完全摆脱常人的视物的心理感觉。此时的内视,只是意念的趋向微细变化而呈现的结果,它与“明心”时的内收有相同之处,但又有质的差异,不仅意元体的体和用都已发生了变化,而且收视进入了意元体之中,突然呈现出内外无别、质地均匀的特殊状态,人体自身亦成了一个无分别的整体与虚空结合在一起。若说它是一种实在,则人体内外都是一种无分别的实在,但又难以名状其实有特性;若称其为虚灵,则人体内外皆灵通无碍,但又非一无所有。此即佛家所称的“见性”之功。古德一句“圆陀陀、光灼灼”,不知贻误了多少修炼者。道家炼养派把结大丹的“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的“圆陀陀、光灼灼”谓之见性。密宗则把修成之明点谓之见性,实则都尚在我执中翻筋斗。

当意元体的察知功能查获到意元体的质地均匀无别的特性时,其察知功能达到了无微不入的境地。对意元体这种通透力,任何客观事物均不能拦阻,似乎万物之区别已经消失,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境界。至此,功夫尚需高竿进尺,只有把意元体再充斥于自身毫末之内,才能达到形神俱妙之境地。



以下是智能气功气功精义辅导材料里面的相应讲解:


  四、意念集中、专一的锻炼层次
  智能气功的运用意识,从始从终都是要求意念集中和专一。一开始是这么练,到了最高级层次仍不离这个指导思想。咱们结合传统气功把意念集中、专一总共分了四个层次。我为什么不按照智能功的形神结合、意元体理论来写呢?因为咱们这方面的实例还不多,不容易写,只好结合着过去功法的层次来写。但是我们用集中的方法把它统一起来了,从浅到深地讲下来。将来甭用多了,如果有那么十个八个能达到第三层次之后,我就可以完全用智能功的语言来描述它了。现在还不行,有的地方还需要借助传统气功的东西来讲述它,但它仍是属于智能气功的内容。这部分理论就跟《简明智能气功学》中的混元气理论和整体观理论一样,也是个过渡性的。而到了现在,混元整体理论已完全变成智能功的了。智能功的书写得都是很慎重的,因为是要改革传统的东西,每一步都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要走得牢靠一点。
  (一)意念集中阶段。在这儿主要讲初练功的时候,除了练智能功的功法之外,怎么去集中精神。这个阶段比较简单,给同学们举两个例子。
  1、观球法;在眼前三尺远(最近也不能超过一尺二)的地方吊一个球,与眼睛平着。可以用金黄色的,也可以用黑的,当然用白的也可以。直径约一公分,太大了不好。吊好,然后瞪着眼睛看着。若闭着眼,脑子里面不受刺激了,精神不容易集中,就跑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习惯了往外看,看着一个东西,定住它,这样精神容易集中。一开始用力量压着来集中,集中看,慢慢脑子就累了。一犯累,精神反而容易安静了。看时不许眨眼,一眨眼重新来,要瞪住。初次练一般看不了三分钟就流眼泪了。它要流就让它流,这能够帮助排泄身体里面的病,还能够调节情绪,清脑子。有时候流出的眼泪还有味。你不用管它,一会儿就不流了。有的人可以从一开始流到练功结束,那也甭理它。这样,瞪着眼看,有时看着看着就会看到那个球一圈一圈地往外冒气,最后球体消失。尤其是看黑球,看、看、看,前面什么也没有了,就整个一片都是黑的。这时有人可能会看到屋子外面的东西了,但不要紧张,不要害怕。所以观球还能看出功能。这是锻炼集中的一个方法。它还可以练力量,还可以练催眠术。不过练催眠术不允许一看看没有了。练催眠术须把那个球看得清清楚楚,就那么一点。球“呜”一冒气,一变大,立刻定住,还让它就这么一点。它是属于常态智能的。练气功的观球法和练催眠术的观球法的根本不同就在这个地方上。
  2、观线香法:一开始看粗点的香,用屋子里插的香就行。睡觉之前坐在床上,不用盘腿,把屋里灯一关,把窗帘拉上,屋内黑黑的。然后拿着线香晃圈(双手平拿着转也行),一般转斜圈,也可以平着转。一开始转慢点,以后快;再快了慢、慢了快。眼睛盯着香火头,这个亮头跑多快你也跟着。黑暗里香火头那一点亮光更容易把眼神连上,这是从眼里面出来的一条光线。闭着一只眼睛看也行。过去还要掐诀,闭哪个眼睛掐什么诀。手上有12个地方,避老虎掐哪儿,避蛇掐哪儿……一掐诀老虎不动弹了,蛇也不动弹了。怎么回事?其实这是意念力(意念集中后产生的力量)的作用,不在于掐什么地方,掐诀只是形式。
  (二)意念专一阶段。这比集中阶段深入了一层,它不仅是念头集中了。
  1、何谓收视返听:把我们身体的各种感觉功能结合起来,集中到一点上去。耳朵听里边,闭着眼睛看里边,意念想里边,有时还可以加上舌头指向里边。一般练动功不用舌头来指,练静功的时候守上丹田或中丹田,可以用舌头尖来指向所守部位。这种练功方法即称为收视返听。
  2、收视返听的锻炼方法:一般在安静的时候,就守混元窍——默念“灵——灵”(由一声转为二声)里面一动的地方。里边一动耳朵听听里边有什么动静,闭着眼睛看里边,舌尖点下腭也找动的地方,这样去集中、专一,空空荡荡地到里面去。一念“灵”,里面一动弹,实际上那个位置是个窍。一开始感觉不着,以后气多了把里面冲开了,就会很明显地感觉到空空荡荡的。当下边的气足了,你也可以守上丹田,即神机宫——一念“神机”,山根里面动弹的地方(这个地方比意元体中心点稍稍低一点)。念“神(SHEN)机(JI)时不发出音来,要默念。念好了还能从眉弓底下出去。因为这两个音正好是舌尖顶上腭往头顶上冲,它从里边振动,两边一拉开,上腭一开一合往上送。有的人一**会不到,要反复多练,安静下来就体会到了。找到位置后,就耳朵听,闭着眼睛看,舌尖往那儿顶,往那送,心里想着那,这样练专一。一定要注意,知道那个地方以后,就不能死皮赖脸地往那去想,但又不能不想。怎么办?要按意守的原则“似守非守,若有若无”去做。这就是过去讲的“知而不守是功夫”。
当收视返听(守混元窍也好,守神机宫也好),守到一定程度,往里面返、返、返,突然觉得里面(尤其是守神机宫)非常空空荡荡的——不过说空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有不少人收视返听时可以直接达到这种状况。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就叫“明心”。原来念“灵”或神机的“机”, 里面一动,有个动的感觉;而现在里边一空,觉得里面有个地空了——意识往那一放,就那个样子了。当你明心之后,再往里边收意念就容易收了。平时我们是从外面往里压的,而明心后,里面有个位置了,意念往那一放,从里面拉外面了。但是明心也不是那么简单、那么容易。我说:“明心——那么一想,里面就空了。”有的一听说就行,而绝大部分人还得慢慢练。怎么叫一想就是呢?因为我们平时一发意念活动,它就习惯于出来了,往外跑了,而现在要一想进去,就进不去了。如图3,圆圈喻为参照系,里面是“空”的意元体。我一说:“往里边去。”动点C处就不是往外发,而是向里边走了。“我要体会里面去。”这一句话不生出概念,要体会什么就直接变成体察行为体察里面。这样感到空,那就是明心(还不是见性)。“我想进去看看里边。”这一看是从外面往里看,这样有堵“墙”,你就进不去。就在“墙”那儿,念头一动就返到里头去,不往外跑。我这么讲,应该说是已经讲明白了,但是你仍体会不着,因为你对脑子里面活动的位置并不清楚。只有慢慢琢磨,不知哪一天琢磨透了,“噢”!一下就开了,“啊,原来是它呀!原来就是自己。”佛教的老前辈只会这么讲:明心,发处就是收处,收处就是发处,收发一如。我们讲意元体有外向与内向,比古人多点词,多点内容,但实质还是一个。一下领会不了,就用收视返听来练它。

  要想练它,平时该怎么做呢?在日常生活、行动当中,各种感觉器官都要受意念的支配,说话、处事、举动及对周围事情的关注等等,都要庄重沉稳。过去讲,女孩子带两个大耳环,就是让她们不要把头转得太快,转慢点,稳重点;男的戴帽,上面有缨子,也是不让转得太快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一举一动都很稳重。练收视返听往明心上走,就得稳重。书本上写了,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加强对眼、耳、口的控制,眼睛看东西、耳朵听东西、口说话,都要注意神机宫或混元窍里面。如果你守混元窍,耳朵听、眼睛看、口说话都要注意混元窍,就好像眼睛长在混元窍上,耳朵、嘴以至于胳膊、腿也长在混元窍上了;守神机宫亦如此。当年我练拳的时候,老师问:“鹤鸣,手长在哪儿了?”这一问把我问愣了。我说:“长在胳膊上了。”“我还不知道长胳膊上了?手出去是从哪儿出的!”“老师,从丹田出的。”“这还差不多。”手随便出去那还行?那就不叫练拳了。以前说“力由脊发”,就是从脊梁骨窜过来。“一身备五弓”,那是走形体的整体,是形而下的练法;形而上的练法,一动就是丹田,手跟丹田直接“说话”了。我们身体各个器官都得与练功的窍结合到一块儿,这样才能够锻炼出收视返听的结果。同学们要琢磨琢磨:看东西怎么和混元窍连住?说话、听东西、手一动怎么和混元窍连?这就得靠平时练开合,收气往混元窍里收,出气也从混元窍出去。慢慢手一比划就会直接“打”到混元窍,耳朵听东西、眼睛看东西、口说话,都和混元窍连起来了。这么一点一点地就进步了。不过说话和混元窍往一块连的时候,可能会费点气、费点劲,习惯了就行了。说相声的侯宝林,他是语言大师,他的口腔运用语音用得非常好。因为侯宝林唱过京剧,而且唱得不错,他会京剧的发音法,以后才改说相声。所以到目前为止,相声界没有一个人超过他的。他虽然不懂得混元窍,但他懂得唱京剧的桶子音。桶子音用丹田气发,又叫膛音。唱京剧虽然是从上牙膛的前口腔处振动,不像唱花腔的喉音从喉腔振动,但它口腔的振动是和丹田连着的,所以音质、音量很好。我们不是为了搞音乐,而是练气的,用混元窍把身体各部结合到一起,这样就把神往回收了。收得多了,气也足了。
  收视返听是传统功门里边运用意识的一个关键的阶段。佛家讲,能不能出功夫,就看你能不能达到明心层次。过去参禅,最常见的方法是参话头。老师给你一句话,让你参是什么道理,这话各式各样都有。比如问:“什么是佛?”“你出生以前是什么样子?”“我是谁?”等等,让你自己练功参去。其实是给你个具体的东西,让你以一念代万念——用一个念头代替各种念头,慢慢不知不觉精神就集中专一了,就入静了。我们现在讲收视返听,是告诉你在专一的过程当中,身体各个有关的部位该怎么去做。让你闭着眼睛想身体里边,意念注意那儿,耳朵听着那儿,舌头也顶向那儿,这样使精神更容易专一。但是,虽然你能真正专一到一个地儿去,那还做不到明心见性。比如说集中精神守丹田,这样意元体发出的意念都跑出来,离开意元体了,就没法明心见性了。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当精神专一没杂念后,还要继续收视返听往回收。这个往回收是佛家的方法,它不是往意守的对象(如丹田)里收,而是往意识上收,“我要收视返听”这个意念一发,不发出去,马上就收视返听,返回到意念本身来。
  意元体往外一发命令——收视返听,听、视、想本身都是意念。这三个念头该怎么办呢?老师一般是让你集中到一点上去。视,闭着眼睛看着这个地方;听,听这个地方;心念想着这个地方;舌头还可以对着这地方;这样就能专一了。本来这些念头都是从一个地方发出来的,而里边也是一个整的。当一旦外面也专一了,然后再收视返听。在它要向外发的时候,不出来,而直接往里走,回到意元体的念头上来。若直接感觉到意元体的念头本身是非常空空荡荡的,这就叫做明心。如果你想:“向意元体里边收进去。”坏了,念头就出来了。念头只要一出来,再进去就不行了。那只得慢慢专一、专一……念头非常专一之后,再返回来。如果遇上有的人会用脑子。我跟他一说“想里边”,他意念一下到里边去,感觉到里面空空荡荡,当时就是明心。所以过去讲:原来就是自家里边的东西,就是自己呀。即使范围再大点,也没有在外面的概念,它怎么动都是在里边的。因为意元体非常宽广,意念一回照,你不要去找里边什么样子,里边空空荡荡就是它。所以。如果能懂得了,明心一说就是。
  我们只是自己把意识分了,在眼睛,在耳朵,在舌头,“故意”把它分开了,再想里边,就想不进去了。本来眼睛、耳朵、舌头都在意元体里边“包”着,往里边一想就是,感觉到的那个东西就是。佛家认为明心非常难,可有的人你一说,他马上领会了,就非常简单。禅宗的“接引上基人”,一说就是,他一动就是空空荡荡的。哪还有什么去除杂念的说法?因为要往里边收?先要集中成一个了才能收。原来杂念很多,乱七八糟的,我们这个心(意识)是四分五裂的,现在你要集中起来,集中之后再恢复它去。如果你能懂得,一回就是它本身。就解决问题。现在只能给同学们讲到这个水平,将来在讲《混元整体理论?意识论》的时候。再讲详细一点。我这么讲,你会那么收了,自自然然地一想里边就是。你可千万别皱着眉往里面看哪、想啊,看里边是什么样,那就错了——心分了,意念都跑到外面来了。所以明心说简单就简单。而一下做不到,想找窍门,这可没窍门,就还得走慢的路子,走专一。
  (三)内视阶段。这个内视和收视返听、闭目内视不一样,不是返观内视的意思。而是当你做到明心之后,通过收视返听。把精神集中到里边去,觉得里边空空洞洞,感觉到它的位置了,然后从那个地方往外看,这才叫内视。当没达到明心的时候。谈不上我们所说的内视。光会收视返听、意念专一了,还不行。必须得达到明心的程度,把意识总放到那个位置,才能从内往外看。明心并不是太难。当你明心以后,你感觉到意识状态了,就能够更好地集中了。这是从佛家来讲的。道家也有内视,指到了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的阶段,感觉到气在外面了,然后从里往外看。不过,这个从里往外看和明心的从里往外看的层次是不一样的。若从整体功夫来说,后者比前者要高一个层次。但是,道家的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得到了结大丹的程度才能达到。而那个时候,它的命功比佛家的明心要强。这两者,一个是从气上走的,一个是从神上走的。内视阶段说得比较简单,因为它不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内容。明心之后不走内视,直接往上走也可以。
  (四)收视意元体阶段。收视返听是意念(念头)专一,内视阶段是从里边看外面的气、外面的形体,这都还属于外向。而到了这一阶段,是返过来看意元体了。看意元体怎么看、谁在看、谁在内视?内视阶段是往外看,现在不往外看,而要看“我”自己。从发念头那儿往回一收,“我”要观看自己,查自己。那跟明心有什么区别?明心是念头返回来,发念头“我要收视”,是把念头收回来,它还有念头。而收视意元体呢,是当你有了念头之后,意元体就变成你自己的念头了。这时意念一说要往回收,就得看着这个念头,看这个念头是怎么产生的。它收视是往念头里面收视:一收,一旦那个具体念头没有了,只是有来收视的这个体察思维——“我要看”。没这个看的念头而直接往里面看,看到自己了——那就是收视意元体了。这个情况就称为见性。明心和见性是两个层次。明心是念头返回本身来,见性是看到念头本身,体察到意元体里面产生一般念头的活动背景。意元体和念头就好像是水和波浪。水本来是平的,有了念头就等于起了波浪了,可那个波浪本身也还是水,离开水哪儿找波浪去呀?你一旦能看到波浪本身的体性了,那水的体性也看着了。见性是看到念头本身,而念头本身就是意元体。也就是说,收视意元体后,看到意元体本身的体性了,这就称为见性。
  


由平凡于2011-06-16, 22:17进行了最后一次编辑,总共编辑了1次
返回页首 向下
http://pfqg.888ubb.net
平凡
Admin
平凡


帖子数 : 210
注册日期 : 10-11-04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 Empty
帖子主题: 回复: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 Empty2011-06-16, 22:16

我们结合了传统气功在意识领域的高层次练功的实质,把集中、专一的层次分了这么四部分。当然,这些道理懂了,真要做起来,真要领悟它,还是非常难的。因为咱们的意识活动已经习惯于乱、散、精神分裂(倒不是神经病的精神分裂症),每个人的精神都处于一个分裂状态,不是统一的。让你集中起来都难,想进到里面去就更难了。但也并不是说非得能专一之后才能进得去。有的不走专一,我们这儿一说,他当下即是,一说就是。等真正明心之后,再养得里边神气充足了,那时念头一动就发生变化了。这个变化就比较大,身体里边和意元体本身,能量和体性都更充实了。一开始明心,里边是瘪的,空空荡荡,一旦见性了,就不然了。虽然不是光芒四射,但是它有个体了,有实实在在的一个东西。过去佛家说是“圆陀陀、光烁烁”“无头无尾、柱天柱地”等,形容词很多。为什么这么讲呢?他们体察到了意元体的体性,看到它无边无际、无限广大的这么个状况。可就一句“圆陀陀、光烁烁”不知误了多少千载古人!道家的,练大丹,采大药,转周天,一看里边,一片白光光的亮团,说就是明心见性了。你看《伍柳仙宗》、赵璧尘的《性命法诀明指》、《钟吕传道集》都讲,看到这个情况,就是明心见性了。错了,不是。他们那些书里,似乎把佛家道理也说了,把佛家理论也引了,但是,真正佛家功夫他们不懂,他们没有修持过。其实他们那个“圆陀陀、光烁烁”是气,是下丹田的气和中丹田的气合成一体了,看到的是真气,是意识和气结合的表现。虽然也是很大,但与性不是一个东西,性是意识本身,所以不是明心见性。这时候意识的功夫还没突破局部特征,意识的局限性、偏执性还没去掉。因此,即使他们结婴儿之后,以至于到了开天门、演神,同样还避免不了庸俗之气。所以,结婴儿、出阳神之后,还要有九年面壁之功,还得把神再收回来,再一念不起地养着,到最后把精神当中的我执破掉。只是面壁之功,还达不到真正破除意识的偏执性。而一旦见了性,偏执性就没有了,各种功能自然也都出来了。所以走佛家的功夫比较费劲,而一旦成功了,就一得永得、不会丢。所以,佛、道两家都有它特殊的内容。
  讲到这个地方,同学们应该懂得智能功的实质了。我们的功法,捧气贯顶法、三心并站庄、形神庄、五元庄等,是从形体、从气入手的,属于道家的内容;练功具体的要求,气功生活化,生活气功化,属于儒家的内容(儒家要求在日常生活当中,在一切行为当中去练,不离世间、不在世间、不弃世间,所谓不即不离);佛家强调在意识里面用功夫,智能功的主动运用意识则是把佛家的精髓拿过来了。同学们要懂得,咱们智能功不是这儿一点那儿一点的七拼八凑,而是把各家最根本的东西拿过来了——混元了。我们不能像佛家的完全走意识,完全走意识那样练功非常慢,不到见性,人体的健康状况不好变。而达到明心都非常难,见性谈何容易。光走道家,身体练得很好,而脑子不开化也不行。所以,我们整个功法的安排,就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最根本的特征:用了佛家的意识、道家的命(形和气),再加上儒家在日常生活当中练功的思想。将来大家看道家功,像王重阳讲:我们用佛家的性、用道家的命。实际他们不懂佛家的性是什么,以为一静就成为性了。这根本就不是。他对明心见性没体会,也不懂得。他们实际走的是道家功,只是变成从入静入手,使气发生变化,而后把这个气练得更加精纯再去养神。神养得很厉害了,而意元体的偏执并没破。到最后才再去明心见性。但道家练功有一个好处,练练功使身体好了,小丹结了,大丹结了,可以几十年、几百年不死,争取了时间,一年不行练二年,或者再多练几年,有时间练功了,比较保险点。否则光练佛家功有点冒险。很多练佛家功的,身体也不好,几十岁就死了。上极乐世界?没那个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你自己心还没乐呢,能上得了极乐世界?你心里还尽是痛苦,能极乐吗?你脑子里面还乱七八糟,还想上极乐世界?没那事,拿“滤布”一过滤,你就留在这儿了。所以,很多搞佛学的,他真要坐下来跟我谈,听我讲、讲、讲,慢慢就把他讲得不信佛了。
我们搞气功,就是要实事求是。咱们国内有几个气功师,活着时不可一世,自诩什么都懂,到最后功夫也没上去,年岁不大也死啦。死的时候,也还是哼哼唧唧的。所以我想,练功首先要把身体搞好了,但我们搞智能功不能一味地搞身体,还要从意识上走。这一段是在写《精义》的时候加进去的,以前都没这个内容。将来我们都得这么练,要这么走,这么做。慢慢你们真懂得了往里面收,一说收视返听,一想就行了,脑子里空空荡荡就完。你可别皱眉,也别使劲往里边看,也别琢磨,一说就是,就不再往外放了。我这儿一说话,你也可以往里边收,也可以体会里边。你这么一做,里边空空荡荡这个样子就是。什么感觉?那儿没感觉,一有感觉就错了。有的说看到意元体了:在嘣嘣直跳。哪儿是意元体呀,那是肉皮、脑瓜皮跳。他说是里边跳的。那也是里边血管在跳,连混元气都不是。还有密宗的所谓明点。前几年在《东方气功》发表过一个修佛家的气功前辈写的一篇文章,他说明点是意念一活动,在大脑皮层中有个运动的亮点。其实不是佛家说的,是巴甫洛夫说的。在巴甫洛夫文集上是这么说:如果我们的意识活动能用电显示,同时也有机会把脑袋打开的话,当意念活动的时候,一定会有个亮点围绕大脑皮层的沟和回在运动。那位老先生研究这些东西四十多年,一定看过巴甫洛夫这些东西。他说在练功的时候,觉得自己有个亮点,嘣嘣在跳。其实他是受了巴甫洛夫这个观点的影响,心理暗示使自己出现的意识造形。意识活动不是这个样子。当时为什么发表他那篇文章呢?因为当时好多人都不懂这个,他这么写一下,说意识活动还有这样一个活动,说明他练气功还有点体会。我的目的是想借此招引出一些练功有体会的人写写自己的体会。可往后也没谁寄文章来。所以以后他的文章我也不再给登了。意识活动不是他说的那个样子。虽然自己感觉里面有个亮点,那也是意识造形,是意元体的气结合起来的表现,而不是意识活动。练密宗是先修中脉,中脉修通了,出明点,明点修出来之后,还得再破除它。到那个时候,才能谈得上解决意识问题。看到明点不是明心,也不是见性。意识能一收,收到明点里面去,到里面又是空空荡荡,那才是明心。从里边看到的那个东西,才是见性。不破除明点,根本谈不上明心见性。这是佛家密宗的功夫,给同学们随便那么说一说。

以下内容摘自《智能气功科学名词释义》

[明心] 佛家语。指气功修炼所达到的一个功夫层次。智能气功科学理论认为,佛家所谓"明心"实质是意识活动在萌动的一刹那受到控制不外放而指向、返回意元体参照系(意元体)本身(但未穿透参照系),从而体认到了意元体那种空洞无涯的体性状态。进入明心境界有两种情况:一是收视返听的锻炼按意识指令进行,当视听"收"、"返"到极点后,意识发出的收、返指令与往回收、返的意识动作合二为一了,从而体认到"能发"、"所发"、"能收"、"所收"本是一如、了无二致,此是渐法;二是有一些素质较好的人听老师讲述"明心"的实质是意识收归意元体本身,当即体认到那种"虚灵"状态,此是顿法,即所谓当下开悟、"一说就是"。佛教密宗中脉修通后看到明点尚未进入明心境界,如能在此基础上意识往回收到明点里面,体察到里边又是空空荡荡才是明心。
[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一词最早是达摩来中国后提出的。逐代下传,至六祖慧能以后,佛教禅宗练法讲明心见性。按佛教理论,心即佛,佛即性,叫心性,心性即佛性.众生皆有佛性,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被世俗所迷惑没有开悟。佛不是修来的,意念一动即是心,只要把本具有的佛性、心性找出来,就能成佛。此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明心见性"。道家认为:万事豁开,过去的事不回亿,未来的事不去想,现在的杂念放弃,心中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知觉,无思虑,似乎五蕴皆空,四大皆虚,只有一轮明月,就是"明心见性"了。
  智能气功科学理论认为,传统气功所说的"心"、"性"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即意元体本身固有的功能体性。明心见性的实质是用超常智能感觉体认到了意元体的体性特征及运动状态。明心见性之后,偏执的常态参照系已被打破,意元体的全部功能得以展现,人对客观世界(包括自身)的认识也突破了局部特征而进入整体化层次;因此,与常态智能状态下的感受大不相同,古人谓之"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对这种超常智能状态下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用常态语言是难以描述的,故佛家又称之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具体分折,明心见性应是两个层次的功夫。"明心"只是念头发而未发时返回意元体本身,当即体察到了意元体那种虚灵状态,意元体本身并未发生变化(详见"明心");见性则看到了念头本身,看到了意元体里产生一般念头的活动背景并打破了原有的偏执参照系,从而使意元体本身的体性发生了变化(详见"见性")。明心见性之后,功夫尚未至极点,在此基础上可以练"无中生有"这一层次的超常智能,进而"有化归无"。把"有化归无"的功能施于自身,则可进入出神入化境地。

[见性] 原为佛家语。后道家也有讲见性者。指气功锻炼所达到的一个功夫层次。古代不同功门,对见性的标志说法不一。佛教密宗把修成之明点谓之见性,道家练养派把结大丹的"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的境界谓之见性,其实意识的功夫都尚未突破局部特征的偏执性。
  智能气功科学理论认为,"见性"是练功开发出超常智能内视自身肉体内部比较清晰后,收神而视意元体自身。这时的内收不仅使意元体的体和用都发生了变化(打破了偏执参照系),而且收视进入了意元体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内外无别、质地均匀的特殊状态,人体自身亦成了一个了无分别的整体与虚空结合在一起。此时,人体内外皆是一种无分别的实在但又难以名状其实有特性,人体内外皆灵通无碍但又非一无所有;意元体的功能得到全部展现,其穿透力达到无微不入的境地。功夫至此如能再把意元体充斥于自身毫末之内,达到形、气统一于神,则可进入形神惧妙之实象层次,即意识混元。
  见性还有另外一种特殊情况,即在全身气非常整、非常充足的时候,突然受到某种刺激,意念在里面一动、一收,感觉到了周身的整体性。但此种见性并不彻底,还需继续修养。


以下内容摘自《传统气功知识综述》

  见性为佛家基本用语。性为佛性。见性指彻见佛性(即自己心性)而言。达摩的《悟性论》中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黄檗宛陵录》中说:
  “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
  
  《血脉论》中说:“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吃斋持戒,己无益处。”日本《永年道元法语》中说:
  “见性者佛性也,万法之实象也,众生之实性也,此性渡于有情非情,普于凡夫圣贤,都无所住。故无住之性,虽存于有情,不住于有情,虽在于恶而不住于恶,虽在于色而不住于色,虽在于行而不住于行。不住于一切,故云无住之性,又此性非色非有,非住非无,非明非无明,非烦恼,非菩提,全无实性,觉之名为见性。“
  
  见性之性与性命之性不同,此性为佛家最根本之所。原佛家并不讲性。达摩来中国后提出明心见性。达摩死后逐代下传,至五祖弘忍,在找衣钵继承人中发现众弟子素质均不甚好,遂以明心见性为题,对诸弟子进行考试,大弟子神秀法师答为:“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明擦拭,勿使落尘埃”弘忍谓其虽已明心但未见性。后磨房一僧人答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谓其性见到了,遂承衣钵为六祖慧能。以后禅宗练法即讲明心见性。什么是性?心即佛,佛即性,叫心性。心性即佛性,佛性也即心性。此即见性成佛。佛性为性的根本功能。能领悟到、感觉到性中的状况,即为佛性。佛性无所不在,上至佛,下至虫蚁皆有佛性。所以达摩说众生都是佛。之所以不能都成为佛,是因众生被世俗所迷惑没有开悟。佛不是修来的,只要能“始取自心,见自本性”,即把本来具有的佛性、心性找出来,就能成为佛。所以达摩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练功就是个心,心是无形无象的,见不到心,可以给你一个,你意念一动就是心,此即直指人心。就是说练功要在意念的最根本处练功。譬如演驴皮影戏的,拉线的人即相当佛性。练功不要光从影上练,要深进去到最根处。道家的玄关也是如此。到最高层次,佛道两家是一样的。
  
  从最根本处往外引发动作的地方是本性。任何动作都关系着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眼对色,耳对声,鼻对嗅,舌对味,身对触觉,意对法。即六根、六尘、六识。精神活动叫根,外面的活动叫法(尘),里边的深度活动叫识。识不同于性,性在最根本处,性一动身体即动。意念一旦成为概念就是法。当意念要动未动时的根上的一点叫性。每一活动都有个始点即是性,所以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是性。吃饭、穿衣是性,安安静静是性,性无处不在。因而日本《永年道元法语》中说,见性者,佛性也。佛性就是万法之实象。如有特异功能的人闭着眼看东西的那个地方,即里边的层次,当闭眼看东西,看到的那种虚无的状态,又有形,又无形,尤其是当把东西搬走时,把某物看断时,断后复接时,接的那种感觉即实象的范畴,但非实象的根源。实象是要再向里透过一个层次。
  
  各种事物最根本最本质的体性即为佛性。佛性非有形之物,一进入有形即错。它是模模糊糊的存在,从佛性看事物,各种事物都是一样的,其形体都不复存在。实象都是一样的,叫实象的兼容性。“众生的实性”,指众生的最根本的生命活动(即功能活动)即佛性。佛性之性,既不能有情,又不能无情,对于凡夫或圣贤都无区别。这种无区别之性,在身体里有,在宇宙中也有,人和宇宙是统一的,到此层次,人和宇宙就无分别了,这时就有了绝对。有情中有佛性,无情中也有佛性,一切功能均为内在的性的变样。就像用金子可以打成碗,打成戒指,打成镯子,但都是金子,金子没变。人的跑跳,性在起作用,安静也是性在起作用。故每一事物均有其佛性,人有,狗也有。这样可以看出所谓佛性,实际说的是人的自然本能、各种事物的自然本能。本能即佛性。从本能转化为条件反射,再转化为情志、情感、语言、意识反射……总之都是本能转化过来的。本能有一种体态,性是无形无象,非色非有,非无非住,非明非不明……佛家之谓佛,不是释迦牟尼佛,而是你身体里的这种功能状态。练功后体内有一种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从意识感知到。即当意识活动沉下去,泯灭了,体内产生一种功能态,它使身体内外都一致了,人和宇宙一致了,万事万物一致了,和自然融为一体了,无分别了,这种景象,这种平等性,均匀的匀布性,即佛性。这种体态的体现即佛性。见到这种情况即见性。这是练气功到一定程度的景象,过去却把它说成是成佛了。练功达到这种程度,差不多很多功能都有了。达到“真空妙有”时,客观存在能随意念活动而变化。

庞老师讲如果感觉到脑中心神机窍空了,就可以叫明心,或者说能觉所觉合一就可以算明心。

庞老师讲的明心以后身体不一定发生质变,见性之后身体一定发生质变。

庞老师讲见性时,会呈现出内外无别、质地均匀的特殊状态,人体自身亦成了一个无分别的整体与虚空结合在一起。

庞老师根据自己的练功实践来谈对明心见性的认识,可以看出庞老师说明心是要能体察到意元体,见性是要能体察到意元体内的活动内容,即体察到意识活动的运动过程和运动内容。

上丹田打开有很多层次,有气的层次,有玄关的层次,有明心的层次,有现性的层次,其中打开气的层面就有若干个层面,玄关又有不同的层面,明心还有不同的层次,现性又有不同的层面,从现性到圆满觉悟
(混化意元体)还有若干个层面在里面,不是一明心见性就完了,什么功夫,什么功能都有了,后面还有几十年的路要走,古人说悟后方修道,很多古禅宗大德开悟后还要在山里隐居好多年才出来就是这个道理。

而且上丹田开在不同的部位,还有不同的层次,可以出不同的功能,不管开在什么部位,什么层次,都会有空的感觉,不能仅凭有空的感觉就认为自己明心了。传说有的师资班老师自认为自己明心了,见到意元体了,去找庞老师印证,老师没有理他,后来又跟老师说他见性了,老师说你这是“任性”。

返回页首 向下
http://pfqg.888ubb.net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
返回页首 
1页/共1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
平凡气功康复论坛 :: 理法圆融-
转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