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问答》串讲 ----庞明
《梅花问答》串讲庞明(庞鹤鸣)先生讲于己卯年冬
缘起
今天我们就开始讲传统气功里道家功的知识。
首先说明一下,咱们为什么要这么郑重其事地来学习传统气功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练功有什么意义。简单说几句。这也是结合批判**功给我们的一点启示。前些年有些练智能功的同道追**功去了,据我知道已经死了两个人,练了智能功又去追**功,他们为什么去追呢?可能考虑咱们智能功可能是一般的功法,社会上有高级的功法,要追追高级的东西。因为人们对传统气功的知识和门类了解太少,所以很容易被社会上把自己的功法吹得神乎其神的、玄乎其玄的气功师给弄到那个圈套里边去。所以这次咱们给同学们讲一讲传统气功知识。
今天主要讲道家的功法,道家功里边认为是上上乘的功法。
道家本来是没有分乘的,因为佛家有三乘,金刚乘……,所以道家也沿用了这个名词。一般来说道家把导引、动功称为下乘;直接练呼吸吐纳,以至于用呼吸练意念周天的称为中乘;炼精化气走丹道的这样的功法称为上乘。上乘现在一般主要指的是全真派。全真派是从王重阳、丘处机这么传下来的。昨天也说了,从上乘来说,他们的祖师也死了,王重阳死了,七真死了,七真的徒弟也都死了。到了明清,全真派又向前发展了一下,搞了个伍柳派,伍守阳柳华阳师徒。认为按他们的练法能结丹,不按他们的方法练结不了丹。在清朝以后,在龙门派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们的情况怎么样呢?在民国初年,伍柳派最得意的弟子赵避尘写了《性命法决明指》。这本书把伍柳派的练功方法,结小丹、结大丹、出阳神等等说得应该是非常的详细,但是赵避尘怎么样呢?死了,而且是得了半身不遂死的。他的弟子牛金宝,也算是比较好的弟子了,七十年代也写了书,又教功,结果也是八十多岁就死了。对于这个三乘,一乘、二乘、三乘,咱们在讲《传统气功知识综述》里边已经讲了,这个周天功怎么运啊,周天有什么形式啊,都讲过了。以至于进阳火、退阴符,进阳三十六、退阴二十四是什么意思……我们也讲过,所以这些知识就不再讲了。今天讲的是上上乘的功法,就是清朝以后闵小艮这一派的知识。他们也是称作龙门派,称为太上心传。闵小艮怎么样了呢?闵小艮也是八十多岁就死了,他的弟子们也都死了。他们都死了还讲他们干什么?没那么多好处还讲它干什么?因为同学们对传统气功知识都很向往,都以为这些功法有多么多么高级,所以今天从知识的角度给大家讲一下。今天选的是闵小艮的得意弟子薛阳桂写的《梅花问答》。这里边基本上就写了他们站在道家的基础上怎么来看待佛家、儒家的功夫,最后讲三乘和他们的上上乘。为了让大家能了解原貌,所以我基本上是按照原文来讲。大家不用记笔记。
因为薛阳桂写这本书是以问答的形式来写的,所以他就必须得编造点人:陶既若,不懂得什么知识,不懂得气功,他总是处于提问的角度;韩洞然代表儒家;慧彻是个和尚;许洞雷是个道士,代表道家。这么几个人前后问答。你一看好象是真的似的。
梅华问答
吴中薛阳桂述
上海谢来仪赞
辛巳之秋,八月望日,有客陶既若、韩洞然偕僧慧彻、道士许洞雷暨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赏桂于竹影梅华馆。是时也,桐叶敲窗,桂香入幕,或鼓琴而啸傲,或临流而赋诗,焚香煮茗,默坐谈心,熙熙皋皋,雍穆一堂。(这么一帮人来这赏花观月,谈问题,高高兴兴的。)
既若喟然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志事竟成,信斯言也。何以修道者若牛毛,成道者如鳞角乎?(陶既若说:“过去儒家讲人人可以为尧舜,都行。跟佛家一样,人都有佛性,一样的道理。可为什么是修道者若牛毛,成道者如鳞角?什么道理?)
大约皆不得其门而入。旁门外道固不足论,而大道正宗若何为是?”(一般的大约都是不得其门而入,有进入旁门的,那些就不要说了,大道正宗为什么也这个样子?提出问题来了。站在儒家的高度来讲,人人可以为尧舜,人人可以成圣贤,为什么不能成?从儒家说就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儒者韩洞雷来回答。他怎么回答的呢:)
洞然曰:“古今无二道,圣凡无两心,教有三教,行之则一。所谓道者,一也。(过去现在,圣人凡人,没什么两样,最根本的就是那个道。道家讲道,儒家也讲道,医家也讲道,各家都讲道。道是什么呢?)
此道乃天地自然之真机,付于万物,见于万事。世人舍近图远,非视为高妙,即目为老生常谈。即有一二有心之士,不得真传,流为怪异。幸遇名师,嗜欲纠缠,因循怠忽,安望有成?(修道的人,无论是儒家道家都讲这个道,因为这咱们学过传统气功知识的都知道,就是讲的大自然里边,天地自然真正变化的机转,最根本的因素,指的是它。对这个根本道理你得不到真正的传授或没有得到真正的师传,传不到真东西不行;得到真东西以后,有师传了没有很好的修,那也不行。)
今姑无论他人,且各自返观内省,能猛勇直前与道为一否?(暂且不说别人,就说我们这些当时在场的人,自己返观内省,察照自己,能不能与道为一?能不能够真进去?所以这就直接谈这些问题了。)
颜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若能破釜沉舟,拼却三年苦功,看是如何?至于宗主,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窃以为行之始,必先察理。《大学》之格物致知,先儒之穷理主敬,实乃入门之秘钥也。”(我们现在不能勇猛前进,不能与道为一,可是如果我们能够破釜沉舟,刻苦用功,拼三年看看。一句话就拼三年看看,所以古人练功可不是象我们想的一下解决问题。拼三年看看!一般的学习一开始要从讲道理,但是真要上达,要悟。从哪去悟?从理上去悟,要明白道理。从那个‘理’上怎么去悟那个道理?按儒家讲就是格物致知,穷理主敬,这就是儒家入门的功夫。格物致知,朱熹讲要通过变革事物来认识世界,王阳明讲格物要格去心中之物,心里边的杂念,心里边不要着于物。和佛家讲的明心的功夫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格物之后而得到真正的知识、认知。儒家讲穷理主敬,把那个道理去想啊想啊,然后去静,非常的恭敬。主一视为敬嘛,就想一个东西不迁于、不干别的事情这样称之为敬,能够专一地去穷理,集中精神去想东西。这是入门的功夫。)
赞曰一:竹影梅华,郁仪光净。先贤秘要,穷理主敬。大道真宗,是为正令。克己复礼,以师孔孟。
若曰:“凡事物之来之应,则以理辨之。而内修之道,则当如何?将何法以为总持?若学无主脑,如渡江而无舟楫。必先明主脑,然后可以为学。”(儒家讲,来了事应该是按照道理来处理,按照道理来分辨它。这个还好说,可内修就不一样了,什么总持?修持怎么去做,总的关键在哪?以什么为主要的东西?怎么去学,怎么去做?)
洞然曰:“内修外事,其理则一。(外面来了事以理辨之,里边修。陶既若他把它当作两截的。韩洞然说:里边修和外边处理事情是一个道理。)
古人有云:‘心要在腔子里,念不出总持门。’(我们的精神活动总放在腔子里边。过去儒家讲,把意念放在腔子里边,不要想外面的东西,“神一外出则收回”。道家也这么讲。念头不要离开内在的精神世界。总持应该是佛家的名词。)
学者必先明得本心,方有主脑。明得主脑,则总在是矣!(儒家学习要明白主脑。主脑是什么?)
故理学之书,无非讲明心性两字,而为入德之门。《大学》一书,开口就说:‘在明明德’,明其明德,则学有主脑矣!”(讲心性,大学一开口就讲明明德。明德就是我们身体里边的精神状态的特殊的形式。象佛家讲的“性”似的。把明明德这么讲的,这是道家的儒家明德观。后世研究儒家修持的也有这么主持的。)
赞曰二:在明明德,为学绳墨。德本我有,明之宜力。终日乾乾,乃造其极,明无可明,一得永得。
若曰:“明德二字,朱子注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此言人之心乎?性乎?”(朱熹的注解说:明德是人从天那儿得来的,虚灵不昧,人的精神,各种道理都在里边。不过朱熹的明德观和后世佛家、道家讲的实际还不是一回事。他那是个理,理在里边,万事也在里边。朱熹是说的心呢?还是性呢?他就把儒家的道理再进一步展开来讲一番。)
洞然曰:“心之与性原不可分。(原来说心和性是两回事,而韩洞然说心和性是不能分的。)
以主宰而言,谓之心,以其具生生之理而言,谓之性。(中医就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主焉,心之官则思”心为主宰。它从主宰生命活动,主宰万物来说叫做心。它能够生化万物的道理称为性。因为宋明理学把宇宙最根本的变化因素称为理,道家称为道,我们称为混元气。他是把它称为理,它是理气学说。这也是现在把宋明理学称为客观唯心主义的道理。他说不是个物,是个理。他那么讲的。)
心必能明而后可见,性须悟而后可以复言心,而性在其中。(他这用了佛家明心见性两个词,但他这明心见性和佛家的明心见性可不是一回事情。他讲的是要明了那个道理。朱熹讲不是明晃晃的事物在那儿,只是那个理。那个理能生出太极,太极生出气,理和气是统一的,但是那个气是从理那儿来的。他这说的明心见性和佛家的明心见性不是一回事情。)
明得心而后见得性,悟其性而后知其心,尽其心而后知其性也。(这里边就是儒家的东西了。儒家的尽心知性,道家的修心炼性,佛家的明心见性,尽管这三家都讲心和性,但是他们讲的心和性是不等同的。怎样才能尽心知性呢?)
然必先知存心养性。存养之久得其理,省察之要其旨。由是而学焉,则庶几其不差矣!”(要存心养性,首先把仁义之心放到里边,然后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符合仁义礼智信。因为仁义礼智信它们是从先天的那个理上来的。后边还要讲这问题。从儒家这么讲就行了,但这里边跟修持还是不一样的。我这么讲啊大家可能觉得很麻烦,文言文,听不懂,也就留个印象,将来你们觉得有这么点乱七八糟的东西就行了。)